学院新闻
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> 学院动态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朱崇实校长在本科生优秀导师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
编辑:张明智发布时间:2009年01月08日
    同志们,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本科生优秀导师总结表彰大会,6个典型发言都讲得非常好,很感人,对我来说是一次教育。首先,我要代表校党委、校行政,向这次受到表彰的69位本科生优秀导师表示衷心的祝贺与衷心的感谢!

    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,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一项改革。大学以育人为本,什么是大学最重要的产物?就是它生生不息,一年又一年为社会提供的各类人才。大学最骄傲的是什么?最骄傲的是它能够为社会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。怎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,是大学永恒的话题,厦门大学也不例外,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
    现在的大学生,在素质、能力各方面,都在不断提高,应该说,现在的年轻人,不要说跟三十年前比,就是跟十年、二十年前相比,无论是从信息的获取量、知识的积累、自学的能力,还是跟同学们互相交往的本事,都大大增强了,但是他们也有弱点,什么弱点?根据我的观察和归纳,最大的弱点在于真正的社会阅历不足,因为这代年轻人,受到家庭与社会所限,社会活动的圈子和范围其实很窄,他们接收了大量的信息,但是如何在这纷繁浩瀚的信息中去提取有价值的,去提取最有用的,还比较茫然。我赞成刚刚前面有导师说的,说现在的学生浏览了大量的信息,但是他们没有读书,或者说书读得不够,学生浏览了大量的信息,但是怎么在这大量的信息中去把握其中核心的东西,去把握里面的精髓,这个需要引导。那么大学就被赋予这样的责任,我们怎么能够更好的去帮助他们,让他们的思想更加深邃,对自己的人生把握能够更加的准确,学校采取了种种的方法和措施,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,这是一个探索,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探索,让师生更好地互动,让导师和同学结成一个亲密的家庭,在这个家庭里,老师同学教学相长,共同前进。

    说实在的,任何一项改革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,本科生导师制推行两年多来,也是不平凡的,对于这个制度,褒贬不一,争论至今,究竟这个制度有没有必要,对同学有没有帮助,到目前都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。下午总结表彰会上的6个发言,个个都讲得很精彩,特别我还要建议同志们把教务处编印的《厦门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经验交流》汇编好好看一看,这本汇编还没有把收集到的稿件全部收进去,我建议,把那些即使没有评上优秀导师的导师心得也收进去。

    这次获表彰的69位导师,有已经退休的老教授,也有刚刚进入教师队伍不久的年轻教师,有蜚声中外的学者专家,也有名不见经传、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博士,但无论是哪一类的教师,无论他年纪大还是年纪小,无论他有经验还是没经验,他对自己的工作都充满激情,充满爱心,确实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、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学生。我想,假如有这么一片爱心,我们这个制度就一定能够实行好,一定能够取得成效。因为我们深切的感到,这样的制度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,我们的同学渴望跟我们的导师见面,能够跟我们的导师交流,刚刚有代表说,我做不了更多其他的事情,我就默默的聆听同学们的发言,说自己各种各样的经历,你只要听,就是对他的一种帮助和鼓励,我觉得确实是这样,所以我说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工作,它并没有过于功利的目标,但是做了一定会有结果,为什么?因为我们在用心地做这件事,今天下午这个总结表彰会,我个人认为仅仅是个开端,有好开端,一定能够有好的结果。我要再一次向所有的本科生导师表示我的敬意。

    今天的总结表彰大会由于时间限制,没有办法听取各位针对如何把我们这项工作做好,学校在哪些方面还要改进,无论是制度层面、机制层面,还是具体的工作措施的意见和建议。例如,学校给每一个本科生安排了200元的活动经费,但是我听说,这200元要拿到手很困难,有很多导师干脆自己掏钱给学生开展活动。我建议教务部门、学生部门等相关部门,能专门安排一些时间,听听大家在这些方面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,包括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,看看如何从制度上、机制上,具体的措施上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,让本科生导师制更健康地向前发展。

    我们这项改革能不能取得逾期的效果目标,能不能给我们的同学以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,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的创新,刚刚有代表说,这项制度是古老的制度,在数百年前人家就有了,但这项制度又是年轻的制度,数百年来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,各国都有各国的做法,各校都有各校的措施,我希望厦门大学在这方面也能够不断的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,我看了一下汇编,觉得我校19个有本科生在读的学院做的经验总结都很好,这恐怕是厦门大学对一项工作做总结最为丰富多彩的一次了,19个院有19种不同的做法,各个院都有自己的经验体会,69个导师的心得体会也是各有千秋、各有精彩。我觉得,这也就是这项制度的生命力所在,只要围绕着教书育人这个原则和目标,至于应该要怎么做,如何做,我觉得,可以因人而异、因学院而异、因专业而异、因导师学生而异,就像刚刚有导师说的,能不能文理科导师来个交叉,能不能文理导师共同来指导几个学生?我觉得,完全可以。

    在一次会议上,我曾说过,我切切实实希望看到厦门大学出现一种“学术生态”,或者说“教育生态”,在这里,若干个导师带着若干个博士生,若干个硕士生,还有若干个本科生,形成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的生态群,我想,如果厦大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群体,厦门大学的学生一定会感觉到,他是最幸福的学生,我也相信,这样的组织生态一定是充满活力,最有创新意识、最有创新活力的组织。

    刚刚前面好几个学院的发言,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前景:优秀学生取得的成绩是同我们这样的生态群有关系的,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赞同,也同我们的本科生导师制,同我们实行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关系。我想,我们坚持往前走,坚持数年,正像刚刚有位导师说的,“二十年后见分晓”,二十年、三十年后,厦门大学的人才培养肯定会在已有的基础上、高度上跃上一个新的水平。今天下午的大会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,一项新的事物,在实行的初期,有困难、有不足都不足为奇,我知道,教务部门曾经做过调查,大概还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本科生导师制是什么,根本就没有与自己的导师见过面,我校现在有2300多个专任教师,我不知道有没有一半的老师在工作中以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。我想,不管怎样,今天我们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,这69个同志,就是69个典型,69个榜样,有今天的69个,就会有明天的690个,后天的1690个,如果厦门大学有1690个优秀导师,那么我相信,所有厦门大学的学生,都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,都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学院,都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,毫无疑问,也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。我想,这就是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,我们如果把这个工作做好了,那我们的教书育人将会真正落到实处,今后,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,不断的总结经验,不断的把我们的问题、困难逐一解决,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条件,为同学做更多事情。谢谢大家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08年12月30日